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以文旅为媒,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Aug 30, 2024浏览量:1文旅资讯

近年来,泸西县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紧盯“吃住行游购娱”环节,推动文旅产业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

一、探索新路径,为交往交流交融培根植基

泸西县文化和旅游局充分发挥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三馆职能,组织开展“赏年画过大年”专题展、“龙腾书海 春满文苑”年俗展、“不甘人后 向阳而行”书画摄影作品展等线上线下展览10余场次,组织举办“党建引领促融合 廉洁书香润初心”、“全民阅读活动”、“奋进新征程 做好接班人”亲子阅读活动、“悦享经典”专题讲座等20余场次阅读推广活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据季节特点和民族风情,协助乡镇举办赏花、品果、吃农家饭、观田园风光、篝火音乐会、少数民族T台秀、“祭山节”、“密枝节”等节庆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风情体验、赏花踏青游客,带动了旅游消费,促进了“旅游富民”。据统计,2024年1至7月,我县共接待游客215.01万人次,旅游总花费26.09亿元,同比增长15.03%。同时,积极挖掘文物古迹和旅游景区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为景区、民宿、酒店等旅游资源赋予“三交”新内涵,对景区景点导游词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角度进行规范完善,讲好彝族白勺部、自杞王国、彝族土司昂贵等10个民族故事;打造一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展现民族文化魅力的小品《唇齿相依》相声《不公平》歌曲《豆虫飞飞》《花窝窝》《高原火红》等5个特色文艺精品;举办“唱响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音乐会,以“文化大讲堂”为平台,开展“五史”、地方史等讲座,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二、发展新业态,为交往交流交融添色提质

充分利用泸西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优势,创新打造“旅游+生态农业”“旅游+休闲渔业”“旅游+水果产业”“旅游+红色文化”等旅游品牌,编制推广红色研学游路线、串联石林、师宗、丘北、弥勒的两日、三日和多日游精品线路,吸引旅客走进乡村“生态农业观光游”“湖光山色体验游” “红色记忆游”等。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加大农业休闲旅游、创意农耕文化、周末农庄等农业业态产品布置,丰富农文旅融合发展元素,提振阿庐古洞、城子古村旅游“金字招牌”。其中,永宁乡城子古村被认定为云南省第一批最美乡愁旅游地,向阳乡小得乐上寨、三塘乡周依村、金马镇白石头村被列为省级第二批(2024)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名单,永宁乡永宁村被认定为云南省第一批金牌旅游村。不断新植文旅业态提升泸西旅游海外知名度,据统计,2023年1至12月份,我县共接待海外游客人数1127人次,海外旅游收入为163.96万元;2024年1至3月共接待海外游客456人次,海外旅游收入为70.36万元。

三、培育新主体,为交往交流交融赋能增效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今年五一长假,线上推出特色小吃、特色农家乐、特色民宿酒店宣传推介;推送徒步露营、“醉美酒香”文化节、“石里桃花”节、民族摔跤,电音泼水狂欢节等文体旅活动,不断传播泸西美食文化、民族风情,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收富民、凝聚人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民族文化资源高质量转化,让旅游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族群众。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我县旅游市场人气旺盛,群众出游热情高涨,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实现双增长。五一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14.03万人次,同比增长4.59%;旅游总收入1.32亿元,同比增长4.29%。

四、盘活新IP,为交往交流交融凝心铸魂

持续推进文物保护,盘活传统文化新IP,激活破圈发展的源动力。目前全县经国务院、省、州、县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197处,定级的有54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3处,州级14处,县级37处,未定级142处。县博物馆馆藏可移动文物1000件。今年以来,县博物馆把多年收集整理的古碑、碑刻拓印、历史文化挖掘等成果进行整理入库,丰富了泸西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同时,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挖掘、申报和利用工作。目前,已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160余项,实地调查采集整理100余项,其中,成功申报6个省级、9个州级、32个县级非遗项目,7名省级、24名州级、70名县级传承人,这些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增强了我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色、底气,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文化支撑。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