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汉族风俗风情
发布时间:2018-05-24 13:29:39
导读:
迁入云南的汉族接受当地土著民族的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史记》和《中华国志·南中志》都有关于楚国将军“庄蹻入滇”的记载,庄蹻能“留王滇池”的一个重要行为就是“变服从俗”。今天泸西的汉族文化中有许多中原文化所没有的内容,就因为泸西的汉族文化中融入了“爨蛮”文化的内容。从明代起,汉族就成为泸西的主体民族,但汉文化并没有完全淹没当地原有的“爨蛮”文化,而是在汉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爨蛮”文化的部分内容,对迁入泸西的汉族文化而言是注入了新的血液。这说明各民族的文化互融互补,共同推动了阿庐文化的发展和泸西整个社会的进步。
一、图腾崇拜
龙崇拜:年节之时,汉族有“耍龙”习俗,以显岁丰年安。如遇天旱不雨,则有耍水龙祈求甘露的祭祀活动。
虎崇拜:受彝族影响,汉族定居泸西后,有的人家遇家道不顺,后代不昌或牲畜不旺时,则于木瓢或木板上绘虎头像,然后悬挂于正屋上方,来驱邪克难。
泰山石敢当:汉族住房多数人家讲究门向,建盖前请风水先生择定向置。在泸西民间,某某人家的堂屋门或大门,被另一家的屋山脊“挑着”(即正对着),或是被某条街、某个巷口、某个山洞或山峰正对着(民间称为“吃着”),都被视为对本家不利,会有灾难,要请阴阳先生“治解”。治解后,有的人家用一块木牌上面画着虎头,张着大口,虎头上面写着“泰山石敢当”字样,挂在屋门头上;有的用一只小石狮子,石狮子前脚扶住一块直立的“泰山石敢当”字样的小石碑,放于自己家的房顶上;有的更简便一些,只在自己家房屋上面,放上一只瓦罐。虎头、狮头或罐口,要正对“吃着”自己家的屋山脊、路口、山洞或山峰等,这样就有相克相对之意,就可以消除不利隐患。实际上,这是彝、汉文化交融、渗透的具体表现,是彝族“虎崇拜”与中原汉文化“泰山石敢当崇拜”互融互补的结果。
祖灵崇拜:汉族人家,中堂上都有祖宗牌位,四时祭祀。子孙后辈为缅怀崇拜自己的祖先,通过祭拜供奉祖先的灵位,祈求祖先保佑后辈子孙兴旺发达,丰衣足食。每年七月半,有接祖、送祖的祭祀仪式,每日三餐供献干鲜水果,十四至十五日送祖时烧化纸包、泼水饭。
二、婚姻习俗
婚娶程序如下:
1.订婚。
男女方经媒人说亲,双方父母同意后,告知对方生辰年月日,各请算命先生卜算,如无“冲克”男方家即择日与女方家约期定婚。现在绝大多数青年都是自由恋爱,自己选择合意的伴侣。姑娘小伙相恋后,请媒人去说亲,媒人一般是两家的熟人朋友,比较有面子,这样才能说得成。买糖说亲要三次,女方才作出决定给不给。若说亲不成,糖果仍归还男家,也有吃了糖折成钱的,双方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时的媒妁一般只起到牵线搭桥作用。
2.换柬。
于婚前二三个月,男方家择日宴请媒人,备办衣服、糖果礼钱请媒人送至女方家,女方家答以大红允柬。
3.认门户。
就是认识女方亲戚的意思。是民间男女婚配前第一次大的礼俗,也是第一次正式见面礼,礼物有糕点、衣服等,女方也必须回礼给男方。当日,男方在女家吃饭,饭后由姑娘领着小伙子带着糕点分别到女方的亲戚家送糕点,互相认识。认门户后,男方就可以以未来女婿的身份出入女家,女方也如此。
4.过礼。
结婚前一天,男家写好大红柬帖,备办肉一块16-36公斤不等、新衣服一套、酒两瓶、盐两袋,束以红线条,礼钱等请媒人送至女家,女家亦写允柬答礼,俗称过礼。据说,礼钱的数字多为“6”,谓之有福有禄之意,“盐”与“缘”同音,送盐去,婚后夫妻才有缘法,能和睦相处。过礼这天,是男女两家最繁忙的日子,新房的选择、布置也大有讲究,床要顺梁铺搭,新房门上悬挂新筛、铜镜,驱邪镇恶。新房内的摆设及被褥一律用新的,被子须夫妻双全、子孙昌盛的妇女用红线装订,被的四角要放进莲子、松子、枣子、艾子、银子等,预祝“五子登科”之意。晚上,新郎要请一男童同睡,俗称“压床”。新娘的父母则要给女儿装箱柜,箱柜四角先放米,再装陪嫁衣物,沙糕及两双筷子,一对杯子、两个碗,俗称“衣饭碗”。至此,诸事齐备,只等明日嫁娶。
5.迎娶。
早晨,新郎穿戴一新,由父辈在左手臂挂一大红彩球,旧时骑马或坐轿,由陪新的人簇拥着前去迎亲;现代,路近的步行,远的坐轿车、卡车或客车等迎亲。女家打发嫁妆,一般是衣柜、铺盖、家电等,女方派姑妈、娘娘、兄弟、姊妹、伙伴等人送亲,到男家“装枕头”。娶亲回来,男家鸣放鞭炮,迎新人。这时经阴阳先生卜算是“执地”就用新草席铺上,让新娘脚不沾地,踏席而过;若是“执厨”,厨子就得委屈一下,暂时躲开;若是“执堂”就不能在堂屋里待客。新人要过“火盆”,表示从今以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到家时,新人争抢进门,谁先进屋,以后居家过日子,谁就能管得住对方。天黑时亲友陪郎闹新房,要求新人唱歌、猜迷,做花动作(拥抱、亲吻)闹毕,新娘、新郎入洞房,房内灯火长明。
6.回门。
婚礼第二天新郎、新娘回门,新郎挑着丰盛菜肴,双双跪拜岳父母及亲族长辈,天黑前要赶回婆家。结婚一月内,回娘家及亲朋接请新娘,女婿必须同去,双方互送礼物不能空去空回。时至今日,新社会,新事新办,有的农村人家,干脆在馆子里请吃一顿了事。从自由恋爱到结婚,少了许多礼俗。
三、丧葬习俗
汉族丧葬大体有以下六个程序:
1.永辞。
老人病危弥留时,即替其沐浴更衣,男的剃头,女的挽髻。主人请阴阳(地理)先生抒写葬期,日子定下,主家孝子跪请帮忙之人,由族人长者分工,有“赶人”报丧、挖圹抬人、做饭待客、扎灵堂、贴孝对等项,分工很细,各负其责。
2.小殓。
永辞过后即将逝者遗体移至正堂屋,停于棺盖之上,头向里,脚朝外,仰面平躺,用红布覆面,红线绊足。在死者左手掌中放一枚锑币,也有的放于死者口内,称为“含口钱”;右手掌里放一块红糖,作为给死者到阴间寻找祖宗的盘缠费用。设灵席,并用白纸将堂内所供天地、祖宗牌位及门上对联年画遮盖。主人无论在何地见到亲朋,须行跪礼,亲朋就知其意。距离较远者,“赶人”报丧者分赴四处讣告,每到一家,其家主人必须煮糖鸡蛋一碗,以示慰劳。
3.大殓。
死者过世三日,即用棺木装殓。并由死者的亲弟兄上钉。姻亲当天须备一桌菜肴祭奠,称“献掩棺饭”。大子孙日夜守灵,守灵期间,亲戚闻报丧后以纸、烛前来吊唁。
4.上祭。
出殡前一天,宴请姻亲内戚,摆筵席,放鞭炮,进门祭奠。具花圈、挽联、金童玉女、金山银山、祭帐等等,五彩缤纷。一般亲友不必具筵,由主人共设一席于灵前代替,只送礼钱。上祭后,子孙儿女遵照祭文行跪礼,礼仪中有哀乐、经乐伴奏,俗称为“辞柩”。男女孝子在棺旁入睡,再陪亲人一晚,守一夜灵。
5.出殡。
这天,孝子披麻戴孝,姻亲内戚则以一白布(首巾)环绕头上,曾孙包红首巾。吉时一到,以雄鸡站立于棺椁顶(俗称“占材鸡”)。“摔瓦盆后”,相帮“起棺”。一男性在灵柩最前头撕“买路钱”引路。其后是抬缨络,持挽联祭帐。再后是长子或长孙头顶三梁冠,手持哭丧棒,怀抱“衣禄罐”(一瓦罐、内装糯米饭等物),由一德高望重的男性搀扶缓行。送葬的男宾则在男主人之前,主妇及其他妇女眷属在灵柩之后,女宾随后。灵柩前端,由内亲长房男方背负柩头,叫“背材头”。灵柩上以彩亭装饰,称“棺罩”。孝女孝妇,手扶棺材边哭边走。发丧队伍,有细乐鼓吹,踩高跷,舞蚌壳,杂耍开道,穿巷过街,缓缓而行;鞭炮声声,令人耳聩。路途中,女婿须“路祭”。献糖果、米糕,让人抢食。送葬队伍至回灵处而返,俗称“变服”。当晚道师等还须念经,除下小殓之日遮盖在堂屋及门上的草纸,谓之“安神”。
6.复山。
葬后第二日,主人及内戚准备丰盛筵席到墓地祭奠,俗称“复山”。祭毕,阴阳先生在前念着经咒,带领亲朋,手牵手,围成一圈。左三圈,右三圈,为新坟踩山围路。男孝子用后衣襟兜土倒于坟头,而后鸣放鞭炮,收拾菜肴回家。来年春分,亲朋祭新坟,主家还要办一天客。
四、墓祭习俗
墓祭习俗,即扫墓,泸西人叫上坟。
每年的新春,从正月初二起就开始上坟,一直延续到初五初六,这叫做给老祖宗拜年,除祭献酒肴饭食外,最为泸西人称为特色的是祭献一碗甜白酒和糖粑粑丝,另外在墓前铺上松手,祭时放鞭炮。
清明节子孙后代去老祖宗坟上插柳,祭献酒食果品,以表示有传宗接代的栽花插柳人。新故的父母坟,在送葬后的第一个春分日便要去坟上插柳祭墓,一般老坟可以延续在清明节以前任何一天。
汉民族的丧葬习俗,虽然体现了淳朴的民风民俗,但较为繁琐,而且充满了封建迷信色彩,特别是大操大办,很费财力物力,俗话说:“死人不吃饭,家当要一半”。经济困难的人家,往往是借钱办丧事,丧事过后,更负债累累。这种风俗,虽历经变革,仍难于剔除。但时至今日,生活条件好转了,互相攀比,丧事更是办得花样百出。请来跳玩之人,除了吹细乐的,还有哭丧的、唱山歌的,跳现代舞的。原本是一场凄凄惨惨悲悲泣泣的丧事,变成了娱乐戏耍,真正让人哭笑不得。
五、贺建新房习俗
在上大梁时亲友来贺,有送腊肉,公鸡一只或酒,粑粑、玻璃镜屏,红布等礼品,岳父家送的礼品除外还须加猪头和猪脚一对并要先到,贺礼到达新建房前时要鸣放鞭炮以示祝贺。上梁时师傅在梁上丢元宝、撒五谷和红粑粑,让观者争抢,并以吉祥语言以示祝贺。
六、送祝米
新婚夫妇首生子女,女婿先去岳父家报喜(生男用母鸡,生女用雄鸡)并给至亲送红鸡蛋。岳父家和至亲即备办鸡蛋、糖去送祝米。主家办祝米客宴请亲朋好友。
七、庙祭习俗
1.文庙祭孔。
每年旧历的八月二十七,是孔子的圣诞日。中国历史上尊孔崇儒,把孔子尊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泸西的祭孔,天明时即开祭,鸣放礼炮,主祭、陪祭官及参祭人员各司其职,演奏洞经音乐,大成殿中央神龛上,供奉着红底金字五龙捧圣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圣位。殿内左右两边神龛上,供四圣牌位(孟子、曾子、颜子、子思)。殿外两厢房供七十二圣牌位。祭祀礼品如牛、猪、羊三牲祭品及酒、茶、果品等。主祭官恭读祭文,然后演奏古乐,唱诵祭祀经文。仪式庄严肃穆,体制规范典雅,乐声悠扬,香烟缭绕,令人肃然起敬。
2.汉族火星会。
与彝族在同一天(正月初四),不同的是在高山顶或是村庙中,全由妇女完成。这天,妇女们相互邀约手里各提一个竹篮,里面盛着一碗糯米饭,六碗用香油煎过的菜蔬,一个烧过的木炭,一人空碗,百柱青香,百张黄钱纸,一人挑来清水,把事先准备好的公鸡洗干净,然后交给巫婆念经咒,直到公鸡“领生”,才把鸡宰杀,其他妇女帮着生火做饭。鸡煮熟后,找个空地摆弄祭献,点燃清香和黄钱纸,面对苍天下跪,并作揖祈求火神娘娘保佑。夜幕降临,把带回的青香插在门框上点燃,紧接着把清水反泼在房顶上,木炭用一张黄钱纸包好,放在最安全的地方收藏,于是一年内万事大吉。汉族火星会与彝族火星会不仅时间相同,形式也大同小异,也许是彝汉文化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的一个见证吧!
八、习俗禁忌
汉族春节正月初一,忌随便泼水,忌用刀杀生,忌烧辣锅。意为不吉祥。正月初一忌开门,忌使钱,忌井内打水,忌女人进门。意为踩破财门,有碍一年的发财之道。忌说各种不吉祥的话。除夕晚上忌足十人一起吃饭,因“十”与“失”同音,意为“足”了必“失”。
一家人忌在一年中又娶儿媳又嫁姑娘。嫁娶路途中忌与另一结婚队伍相遇,更忌与出丧的相遇。死者身上忌猫跳过,治丧期间儿女诸人忌穿艳衣服。对不满一岁的孩子忌说“重了(体重),丢出去”等语。当着少数民族忌说“苗子、倮倮”。忌别人家夫妇在自己家中同房。忌孕妇进新房,忌孕妇从男子脚上跨过,妇女衣裤忌对门晒。生育时,男忌出生在初一,女忌出生在十五。清早忌听到乌鸦或猫头鹰叫。平时忌鸟屙屎在身上,尤其是头部,如这样意为要有上辈老人逝世,要戴孝了。忌别人猪、牛闯入屋内,平时忌见猫、蛇性交,更忌见人性交。男不祭灶,女不拜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