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艺术 | 木刻木匾
发布时间:2021-04-07 09:36:14
木刻历史悠久,从新时器时代出土文物上的文字和图样看,即是木刻版画的雌形,到明清已发展至顶峰,特别是木刻年画异军突起。木刻是在木板上刻版间图案,再印在纸上的一种版画艺术,它属三大传统绘画种类(国副、油画、版画)之一。木刻按色相多寡分黑白和套色二种,按制作原料方法分水印和油印。刀法分阴刻和阳刻,即凹线显形和凸线显形。
泸西早期的木刻有康熙年间的《广西府志》文字及府城全景图,清乾隆四年(1739年)知府周采纂《广西府志》成稿后,捐资刻板印刷,光绪三十年(1904年)知州黄膺主持修板重印。刻板相继留存,但被虫蛀蚀,完好保存下来的不多。木刻板每片长31厘米,宽21.4厘米,高2厘米。板片两面刻字,每面有文字9行,每行18字,为仿宋体,中缝刻书名、卷号、页码,印板现存县文管所。2004年7月,在大逸圃村一李姓人家,发现清末一套木刻版数十块,大的四十公分左右,小的十几公分。
据说木刻版画是广西人来泸西昭通寺(现玛钢厂处)制作传入的。当时城郊小村夏、杨、李三姓去学而流传至今,最传统的刻版大的一开,小的三十二开。内容从天上到地上包罗万象,上至玉皇大帝,下至无名小神,还有龙凤图、双寿图、宝塔图等,多表平安、吉祥、年年有余等。形式有中堂、门神、甲马、仙官等。有阴刻和阳刻,或二者兼之,但多为阳刻,线条和平直刚劲,或折叠弯曲国;构图或对称参差,或点线分割。印刷色彩有单色复色,冷暖搭配,深受农村群众喜爱。
(图:木刻之一)
(图:木刻之二)
(图:木刻之三)
泸西的木匾甚多,有横式的,有立式的,由于年代久远,保管不善,有的已腐朽风化,有的已出售,有的流失,有的被人为破坏,现收集到的或有线索的不多。较典型的如:名字逸圃村李绍华家现存一匾,为清朝康熙庚子年(1720年)云南乡试中贰第五十五名举人李鹏举,匾曰:“文魁”,长1.85米,高0.68米;金马太平村李氏门中李国勇家理存一匾,为清朝道光十五年(1836年)兵部在云南地区举行武科举考试中第八名举人李逢春,此人在李氏中排行第六,后人称六老祖,武功甚好,在广西的一场战斗中阵亡,其后裔搬迁现居于丘北,匾曰“武魁”,匾长2.1米,高0.65米。两匾一文一武,均居于泸西中部地区见证了当时府州之地的泸西时尚习文练武,重教兴学之社会风气。
旧城镇大百乐村董东云家,现存一匾为民国十八年八月二十一日,泸西县长陈启周为表彰,赠给木匠大师董天成及夫人,匾曰:“齐眉皆老”中有一腰章字为“泸西县长”,匾长2米,高0.6米。
(图:木匾之一)
(图:木匾之二)
(图:木匾之三)
(图:木匾之四)
来源:泸西县阿庐文化系列丛书第三辑——《阿庐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