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首页>>详情页

【陶器】泸西陶器

发布时间:2020-12-08 00:00:00


陶瓷是我国最古老的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风格粗犷朴实的灰陶、红陶、白陶和黑陶。陶资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将一种物质改变为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陶资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成形干燥、上釉烧制而成。

01.png

泸西曾是明清时期广西府所在地,从县城白彦山和尚塔火葬莫群197座,金马爵册羊毛石坎等出土的大量火葬罐,旧城路溪白出土火葬墓中的灯盏等陶器,表明泸西烧陶工艺历史悠久。

泸西陶器,主要产地在金马丁马村、太平村,中枢镇丁合村。据丁马村李氏家谱记载,太平、丁马村的烧陶源于明初,祖辈相传,陶器销往县内及周边邻县。

泸西陶器主要是日用陶器,其品咱有:坛、罐、缸、盆、杯、碗、蝶、花瓶及祭礼用的灯盏、香炉等,每个品种又有不同规格的分类。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夕是泸西陶器最发达最鼎盛时期,太平、丁马、丁合三村都建了村办厂,1958年金马公社还在丁马村建了陶器石,延续了十余年,师傅及工人最多时达30人。丁马、太平两村由解放前的两、三条窑发展到九条窑。七十年代初,为了加快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州、县领导协商,太平师傅被请到金平、绿春、西双版纳勐腊县等地,传授烧制陶器的全套各种技术。

泸西陶器的烧制。烧制陶器的场所叫龙窑,龙窑一般建在斜坡上(斜坡角度30度左右),龙窑构造上一般长度是二十七八个火眼(丁合村的龙窑更长,长百叶窗四五十个火眼)对称分面,两眼之间间距一米左右;高度上龙尾一米,头两米左右,拱顶;宽度上尾1为,头2米左右;进出料口有6个,烧制时封闭起业。烧窑时从龙尾(低处)次递烧到头(高处),每个火眼燃烧时间凭借师傅的眼力和经验,陶器被子烧到很亮时止。

泸西陶器生产的方法步骤:一选料和泥。选用白泥、黑泥、白沙,按一定比例混合起来放到塘内入水,用牛踩踏成泥巴,取出后再用人工揉搓,除去大小块状颗粒石沙,每取一次泥视器皿大小决定其量。二成型干燥。首先做成陶器的分离部分,如:咸菜缸是缸嘴、缸沿、缸体三个部分,晒晾到一定硬度,连接成型,晒干备用。三、上釉彩陶。用黄釉土(到新苗村去取),捣细过筛,用东山粟树烧的炭灰兑水放入釉土,拌成糊状,将缸入内滚放即上釉。四、烧制。用于松树的柴点燃于火眼中,从低处次递烧到高处大约需时十二三个小时(火力、气温、风向有影响)(丁合村龙窑长需2二十四小时左右)。上了釉的陶器出窑后就有金属光泽,太平丁马村的陶器为土红色和黄色,丁合村的呈土黄色,釉土不同,颜色就不同。


明清时期,泸西为府州之地,辖周邻诸县,通讯交通发达,客商云集,乃滇东南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时陶器业匠人从事烧陶业为生,泸西陶器销往府州所辖诸县,建国后陶器业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期,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市场经济的原因,泸西陶器却从市场中迅速退缩,直至消亡。

笔者在采访中总结出,泸西陶器制作和烧制在改革开放后一直沿用古老的、落后生产方法,造成最后夭折。首先从制泥上讲,泸西一直采用牛踩人搓,劳动强度非常大,制出之泥仍有不少小块状颗粒石沙,最后烧成的陶器光滑程度差,有沙眼,易透水,造成成品率低。而其他地方如:个旧、开远、建水永胜地均为机械加工,省力省工,生产量大,泥细,烧制出的陶器光滑,没有沙眼,成品率高。二是燃烧方式和环境不同,泸西陶业用松树的柴来烧,一个是国家不允许砍伐,另一个是价格太高,造成生产成本高,且用龙窑烧,烧制量小。而其他地方如:个旧、开远、建水等地用柴煤烧,成本低,且采用仓窑来烧,生产量大,现在更先进的地区用电烧。

细心的人知道,我们泸西的咸菜缸腌的咸菜比建水缸腌的好吃,可见泸西陶器是有其优势的。丁合村烧陶老艺人杨德元师傅说,他参观过个旧、开远、建水永胜及江苏宜兴市丁山区等地烧陶业,比较认为,泸西的泥石沙其实适宜生产陶器和瓷器,只是要认真研究加工技术和烧制方法。

 



头像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