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葛颇)响篾
发布时间:2024-02-26 14:33:32
视频介绍
县级名录:泸西“彝族(葛颇)响篾”主要流行于三塘乡、向阳乡、永宁乡、白水镇等地彝(撒尼、白彝)族人聚居的村寨。2021年列为泸西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响篾,又称竹口弦,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彝族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拨簧乐器,常用于自娱自乐、社会交往及表达爱意等生活场景,彝族妇女也将其作为随身佩戴的一种装饰品。彝族人将这种乐器称为“母出”,“母”指的是竹,“出”则表示响,直译为“响篾”。在彝族村寨中,从青年男女到中老年夫妇,几乎每人都会携带一筒精巧的响篾。
彝族响篾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口弦又被称作“口琴”。在明代《南诏野史》中就有“男吹芦笙,女弹口琴”的记载,清代檀萃所著的《滇海虞衡志》详细记载了“口琴”的形成和制作。唐、宋时期的“铁叶簧”之类的拔簧乐器就是口弦的前身。
彝族响篾
响篾是用薄竹片精心制作而成的乐器,主要由簧板、簧甩、簧台头等部分组成,靠簧舌震动时主要发出基音,演奏者通过精细控制口型、唇舌、口腔、气流的变化,调整簧舌振幅频率,从而发出不同的泛音。泛音一般没有基音明晰、清亮,弹奏时,口小声音高,口大声音低。一般能弹出5个音符,即1、2、3、5、6,涵盖了四度音域。吹奏时放于口唇中,用手指弹簧舌,以气吸之,弹出各种曲调。曲调优美动听,既像是缠绵的恋歌,又像是情人亲密无间的窃窃私语。
弹奏彝族响篾
响篾弹奏的弦曲大部分是本地流行的小调,用于倾诉衷肠,抒发情感。如今,响篾已成为彝族青年男女定情的信物。当彝族青年男子制作出响篾后,他们常常将其作为爱情信物赠送给心爱的姑娘,姑娘们经常在夜晚到寨边、山间、岩旁弹奏响篾,以此向男子回应自己的爱慕思念之情。此外,夫妻间逗趣、姊妹妯娌间倾诉取乐等也常用到响篾。
来源:泸西县融媒体中心 泸西县向阳乡人民政府
文案:曾波
视频拍摄:程永和 高培锋 张玲 金梦
视频制作:程永和 高培锋
海报设计:秦磊
图片拍摄:张玲 程永和 陈志 王宁
文字资料来源于泸西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