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革命遗址 | 省立泸西师范学校革命活动据点
发布时间:2024-11-05 14:13:06
【题记】泸西是马列主义传入较早的地区,是云南省59个、红河州2个革命老区县之一,有着光荣而丰富的党史和革命斗争史。抗日战争时期,泸西各族人民的优秀儿女,跟随本籍爱国将领张冲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著名的台儿庄会战和武汉保卫战,谱写出一曲曲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壮丽史诗;解放战争时期,泸西又是云南反蒋武装斗争的策源地和中心根据地,是桂滇黔(滇桂黔)“边纵”游击部队的策源地和主要创建地。
在这片炽热的红土地上,党曾领导泸西人民进行过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为云南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先后涌现出张冲、张永和、张士明、何现龙等一大批英雄传奇人物和革命烈士,他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斗争事迹将永远载入史册。翻开历史的画卷,泸西县辖区内的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地尚存20余处,因历史的原因多数被损毁,大多只留下片瓦残垣。其间,县委、县人民政府虽进行了系列抢救保护修缮,但其社会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2014年7月,经中共红河州委、州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的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地共17处,并进行立碑立牌,给革命遗址和纪念地真正从法理上承载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足迹和感人事迹,他们是时代的烙印,民族的脊梁,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和铭记。
遗址名称:省立泸西师范学校革命活动据点
所在位置:泸西县环城西路6号,今泸西一中校内。 形成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遗址现状:现为泸西县第一中学,原建筑仅存云鹏图书馆。云鹏图书馆由抗日名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冲于1939年捐资建盖,建筑占地面积453.86㎡,双层单檐,有楼房5间。
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河州革命遗址。
主要史实:省立泸西师范学校是弥泸地区中共地下党早期的革命据点,中共泸西中心县委、泸西县委在这里诞生。是云南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四大革命摇篮”民主革命堡垒学校之一,重要的民主革命堡垒学校,同时也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云鹏图书馆遗址,中共泸西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会址。
省立泸西师范学校革命活动据点遗址:泸西一中
1937年10月,国民革命军(滇军)第六十军陆续开赴抗日前线。中共云南党组织派共产党员张致中等进入第六十军第一八四师随军出征,并担任第一八四师政治处主任。1938年底,张致中以母亲病故回家奔丧为由,离开第一八四师回云南,于1939年4月任泸西县教育科长,为党宣传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9年8月,省立泸西中学改为省立泸西师范学校,张致中从昆明聘请李慕白、吕烈卿等一批进步教师到校任教。同时,学校首任校长张正武也聘请了几名坚持反动立场的教师到校担任教务主任、训育主任等要职。张正武聘请的教师一到校就以蒋介石的新生活“青年守则十二条”来管束学生,不准学生组织读书会和阅读进步书刊,并以检查学生宿舍为名,搜查进步书刊,把学生的合理要求责骂为受共产党的指使,开除了部分学生学籍,遭到进步教师和全校学生的强烈反对。张致中和地方开明土绅陶瑞生等支持师生的正义要求,促使省教育厅撤销了张正武的校长职务。
1940年8月,省教育厅另委派陈少铭任泸西师范学校校长。陈少铭是进步人士,省工委安排泸西籍党员张木天由云南大学附中、党员赵国徽由个旧《曙光日报》回到泸西,由陈少铭聘请到泸西师范学校任教。张木天、赵国徽到泸西师范学校后,在进步学生中组织读书会,创办《曙光》壁报,组织歌咏队,演出话剧,向师生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1941年1月,省工委将西南联大党总支书记李振穆,党员陈宝静、梁惠英,昆华女子中学党支部书记李寿珍及云南大学、昆明体育师范学校的党员张浴兰(张婉芬)、刘耀祖、彭居桃、张英灿、赵泽华、姜必元等10人,疏散转移到泸西。泸西师范学校校长陈少铭聘请李振穆、陈宝静、彭居桃等党员到泸西师范学校任教。
省立泸西师范学校革命活动据点遗址:泸西一中云鹏图书馆
根据省工委的指示,1941年1月下旬,建立中共泸西中心县委,负责领导泸西、弥勒、师宗、罗平、丘北、陆良6县党的工作。中心县委机关设在泸西师范学校,书记李振穆,组织委员陈宝静,宣传委员赵国徽(后由刘耀祖接任),中心县委与省工委的联络员为张木天。这是党在弥泸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地区级党组织。
泸西中心县委建立后,组织读书会、社会主义科学研究会,吸收进步师生参加,阅读进步书籍,举办演讲会、座谈会,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发展和培养入党人员。1941年上半年,泸西中心县委先后发展泸西师范学校教师魏筱涵(魏谅)和学生张连琛、宋维业、彭彬(彭次卿)、杨兴甲、田舜英6人入党,在泸西师范学校建立了党支部。
1942年1月,泸西中心县委发现从昆明疏散来的一名党员形迹诡秘,即派联络员张木天向省工委书记郑伯克汇报。为防不测,省工委指示撤销泸西中心县委、泸西县委、泸西师范学校党支部和中枢小学党小组,10名可能暴露身份的党员转移外地,9名党员继续留在泸西。根据省工委指示,泸西中心县委撒销后,建立中共泸西特别支部,受省工委直接领导,书记魏筱涵,副书记陈明达。泸西师范学校党支部改为党小组,组长张连琛。1943年暑假,由干形势险恶,经省工委指示,泸西特支的党员连续转移到外地活动,只留下杨兴甲一人继续在泸西坚持工作。
1944年,国民党云南省教育厅委任张致中为泸西师范学校校长。1945年秋,党组织派抗战后期转移到外地的泸西特支书记魏筱涵及妻子龙济华,党员赵国徽、刘宝芸等返回泸西,分别由张致中安排到泸西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及教师。张致中还聘请民青成员董康、吕祖荫、符文松、廖涤生(廖源)、罗铁鹰、杨天霖、黄渊等到泸西师范学校任教,并担任班导师和负责主要学科的教学。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的数量在泸西师范学校教师中占了绝对优势。
1946年春,国民党泸西县党部书记长张国威向国民党云南省党部密报泸西师范学校校长张致中、教务主任赵国徽、教师魏筱涵是“奸党分子”,国民党云南省党部密令省教育厅查办。与党组织有联系的统战人士、国民党泸西县县长龙翔将此消息秘密转告张致中,张致中、赵国徽、魏筱涵迅即辞职离开学校。张致中、赵国徽、魏筱涵转移后,泸西师范学校已无共产党员,但许多进步教师、学生长期受共产党的影响,他们继续与学校反动势力作斗争。
1947年秋,在昆明的民盟成员高国泰按照其上级指示,“毛遂自荐”,由国民党云南省教育厅委任为泸西师范学校校长。省工委从昆明抽调一批共产党员和民青成员到弥泸地区工作,其中党员李曜九、尹安本、刘岩(刘清岩)、杜天佑被派往泸西,经高国泰安排,李曜九到泸西师范学校任训育主任,其他3人到泸西师范学校任教。至1947年底,泸西县有党员7人。
1948年8月14日,泸西师范学校14名青年学生参加人民武装李平大队,编为政工队。1949年2月5日,泸西全县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权,泸西师范学校的大部分师生纷纷投身革命。
供稿 | 中共泸西县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 | 泸西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