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 | 广西府奉旨开设钱局
发布时间:2024-08-13 17:20:20
雍正十三年(1735年),广西府奉旨开设钱局,代京铸币。钱局仓有4所,在道署府衙的右边。乾隆元年(1736年),朝廷批准广西府设置造币局。钱局遗址在今中枢卫生院一带。
钱局遗址
雍正十一年(1733年),命云南巡抚张允随进行考察,张允随建议将铸币局址设在广西府(今泸西)。其理由有四点:一是广西府物价低,“四周山场藏密,烧炼炭斤俱属便宜”;二是广西府离铅矿和铜矿较近,其“去罗平州属之卑浙、块泽铅厂六站,东川府之汤丹铜厂十站,脚费(运费)甚省”;三是广西府“至西隆州属之土黄,水旱程途,共计五百八十里,内自府城旱程一日至师宗州之飞塘,由飞塘下船,顺水二日可达八达,由八达旱路三日可至土黄,由土黄下船直达两粤,通行吴楚”,钱文外运方便;四是广西府“东门外地势宽敞,勘以建局,现住一协(部队),防卫森严,周围山林茂盛,木植炭斤,采办俱易,附近州县,皆系产米之乡,不难购运,试铸沙水相宜,铸出钱文,发运亦便。”
雍正十二(1734年)年九月,雍正下旨批准云南广西府铸运京钱。乾隆元年(1736年)四月初一广西府开始铸币。每文制钱重一钱二分,钱面为汉文“乾隆通宝”字样,钱幕为满文“宝云”字样。当时的制钱数量计算为“钱千为串,万二千串为一卯”,即一千个制钱为一串,一万二千串为一卯。铸钱所需铜材主要是原来计划运京的滇铜,锌材取自云南罗平州的卑浙、块泽两处锌矿。铸局由迤东道云南府知府储之盘具体管理。
道光《云南通志·艺文志·云南铜志》卷五对广西府铸币一事有详细记载:“广西府于乾隆元年(1736年)四月,设炉九十四座。每炉每月鼓铸三卯,闰年加铸三卯。以铜六铅四配铸。九十四座炉,年铸三千八百八十四卯,共钱三十四万七千二百六十四串六百六文一毫零,添作运钱官役盘费之用,实存钱三十四万四千六百三十二串三百三十七文五毫。”共雇佣炉役1974名,每炉设炉头1名,匠役20名。
铸币雕塑
乾隆四年,时任铸币局负责人云南迤东道观察使储之盘来到广西府视察,知府周采请储之盘为《广西府志》作序,储之盘写下了“迩以沙水之宜,煤薪所产,奉命设局鼓铸,建署于兹,而予为之总摄其事。宝源既开,商旅络绎,车马辐辏,百货杂陈,气象更新,俨称东南一都会焉”。
广西府所铸之钱运京的路线为:广西府—广南府板蚌—西洋江口—土黄—瓦村—板达—剥隘—平村—绿冲—百色—南宁—梧州—桂林—湘潭—汉口—通州。京钱在广西府完成铸造后,由长运官2名、办解杂职5名,连同发钱官共同核对数目,将钱文装入竹篓,竹篓里面用草席铺垫,外面用绳索捆扎结实,雇募马9000多匹,牛14000多头,每次用牛、马3400多头(匹),运钱49000余串,轮回7次,运到广南板蚌。广南府用木匣盛装,下船运到百色,雇佣八竿船经过南宁、梧州、桂林,在桂林起剥换用桨船经洞庭湖,运至汉口存放于汉阳县库房,通过漕运将钱文运到通州下船,再雇车运到京师的宝泉局。
钱局银房
广西府铸币多次停铸和复铸。乾隆三年(1738年)第一批钱文运到京师后,云南巡抚张允随即请求停止广西府铸造运京钱文。其理由是:第一、运输困难。云南地势险要,从广西府至板蚌的旱路均为“崇山峻岭,鸟道羊肠”,况且运送钱文须用牛马,以每牛驼钱12串,每马驼钱18串,牛、马各半计算,共需牛 14000余头,马9000余匹,不易招募。第二、云南本地铸钱技术不精,按照京师的铸造搭配比例,铸出的钱文不符要求。乾隆帝颁下谕旨:“滇省广西府鼓铸运京钱文自乾隆四年三月为始,停其铸解。”
广西府停止铸币之后,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货币流通量的增加,朝廷命令恢复广西府铸币。《云南史料丛刊》载:“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复设炉十五座,年铸五百四十卯,改为四色配铸。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广西府为广西直隶州,八月底,将十五座炉全行裁撤,广西府铸币20年后又一次停铸。”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八月,在广西直隶州再次恢复铸币,“复设炉八座,照钱鼓铸。年铸二百八十八卯,共铸钱三万一百余串。除归还铜、铅本、脚外,计获铸息银八千余两。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三月,减炉四座,酌留四座,照钱鼓铸。年铸一百四十四卯,共铸钱一万五千余串。除归还铜、铅本、脚外,计获铸息银四千余两。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底,将四炉全行裁撤。”广西府铸币运京前后45年,实际铸币29年,其间是泸西历史上经济社会比较繁荣的一个阶段,给泸西留下了“钱局”的地名。
来源:泸西县政协
撰稿:詹学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