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略 | 花灯“活干哥”:段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10 09:18:31
段正文(1938~1993年),小名增活,泸西县金马镇爵册村人。他出身贫寒,父母早亡,自小过着颠沛流离、四乡漂零的饥寒日子,给人放过猪羊,牧过牛马,饱尝了人世间辛酸苦楚。后入赘泸西县中枢镇新华村谭门,遂落籍该地。1993年4月病逝,终年55岁。
段正文成年后,被县城东门外一武姓俗家道土(不出家的道士,或称火居道士)收留,随着武道士做个打杂的小厮,有时也同几个与他年纪相仿的师兄师弟一起,学着打打鼓,敲敲木鱼,合合钹,击击罄,碰到有法事,也随着做个使唤人。久而久之,耳闻目睹,他顺嘴也能念几句《道德经》,唱一段《道情》,打击乐也渐渐能入门,打得有节有奏,自然合拍。就是这种生活环境,启蒙了他的艺术天赋,培养了他对文艺的兴趣。
解放后,他在县食品公司工作,期间,结识了李春华、王占魁等人,后成忘年之交。李、王二人酷爱滇剧、花灯、拉得一手好胡琴,于是,段正文在二人的指导下,学拉二胡、京胡,对滇剧、花灯音乐有了初识。1958年,他到六郎洞电站送变电工程处工作,由于他对文艺的喜爱并有一定的基本功,被单位选送到昆明市工人文化宫,系统地学习了花灯的创作、表演、编导和音乐设计。这段时间的学习,除了让他在云南花灯艺术上的水平有了不可同日而语的提高外,更重要的是奠定了他一生从事农村业余文艺活动,并造诣日深的良好基础。
1962年底,他回泸西结婚后,翌年春节,受叔岳谭顺云邀约,参加新华文艺队的春节演出,谁知从此他就与这支农村文艺队结下了终生的不解之缘。当时的新华文艺队,是一支自解放初期就组建,且在县内享有一定名声的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尤擅花灯表演,深受当地群众的赞赏,段正文的加入,无疑给方兴未艾的文艺队锦上添花,画上施彩。他首先导排主演了歌灯歌舞《游春》,花灯剧《探干妹》。新的表演方式,新的扇花舞姿,使看惯本地老花灯的观众耳目一新,大开眼界,开创了云南花灯经典剧目在泸西演出的先河。特别是他在《探干妹》中的精彩表演,念、唱、崴、舞,眼神眉宇,手势身段无不恰到好处,被誉为“活干哥”。他嗓音纯正清亮,富于磁性,高亢时破风穿云,响彻田野;抒情时如涓涓溪泉,浸人心扉;欢快时似行云流水,舒畅滋润。他的花灯崴步大方,刚健之中不失轻柔圆溜;扇花开阖有致,亦方圆交替花样纷纷。《探干妹》痴迷了多少年轻观众,一传十,十传百,演到哪里,跟到哪里,简直成为“追灯族”。演到后来,观众们基本记熟了台词和唱段,台上一声“干哥呀”!台下应声“干妹呀”!特别是唱到“三月采茶好风光”一段时,台上台下合声一片,激情互动。当时曾一度掀起了“探干妹热”。
(图源网络:花灯戏《探干妹》云南省花灯剧院)
“文革”中,段正文一如既往地带领这支队伍尽可能地排除一些干扰,继续耕耘在云南花灯这块园地中。这段时期,他创作、导演了花灯小戏《上工地》《雨夜练兵》《储粮》《父子民兵》《爷孙积肥》《全家学唱样板戏》《一封信》《写春联》《家庭风波》;花灯歌舞《追车》《新春乐》《欢庆国庆》《丰收之歌》《赞良种》;泸西花鼓《歌唱青年李志刚》《拜年》《老俩口看儿子》等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节目。1976年9月,他创作、编导的少儿京剧《学农路上》,参加了红河州首届中小学生文艺汇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舞台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1979年春节,段正文果断地在新华文艺队重排了云南传统花灯精品《大茶山》《游春》《闹渡》《三访亲》《探干妹》,以及《扫花厅》《七星桥还愿》《垂金扇》等,给历经“文革”十年浩劫后的泸西观众,带来了新的艺术欣赏。红河州艺术研究室专家,当年看了这些节目后评价说:“看过许多县级专业团队演过这些剧目,但没有任何一家,演得如你们好。”同时,他组织恢复了已停止十数年的新华耍龙活动,当时从龙灯出发地新华小学开始,直到县城龙灯的游演线路,万头攒动,水泄不通,许多青年人不知“耍龙”为何事,蜂涌攘挤,龙灯根本不能舞动,只靠连续不断的鞭炮,和四只火流星开路,勉强在街上前行。此后新华龙灯至今依然是县内各类节日庆典、文化旅游活动,体育运动会不可缺少的表演项目。
由于有段正文为首的一批艺德双馨的文艺爱好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努力,新华业余文艺队从二十世纪60~80年代,在参加县业余文艺表演中,几乎襄括了第一名,并数次代表泸西县业余文艺表演,参加州、县的农村文艺盛会。在他言传身教的熏陶培养下,弟子中有的走进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有的毕生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在他生命垂危的弥留之际,他唯一感到遗憾的是今生没有来得及参加洞经音乐演奏。
来源:泸西县阿庐文化系列丛书第三辑——《阿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