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人物 | 革命烈士:杨兴甲
发布时间:2024-04-12 14:51:21
杨兴甲(1922—1948),1922年2月19日出生在泸西县金马乡大白石头村一个书香门第之家,6岁时父亲亡故,母亲居孀,全家靠祖父教书为业维持生计。杨兴甲自幼跟随祖父念过《四书》、《五经》,语文知识出众。1936年毕业于泸西县立高小。1937年8月在母亲、弟弟的苦心支持和亲戚朋友的资助下考入省立泸西初级中学附设简师班。因他勤奋好学,成为班上学业出众的优等生。1939年8月,省立泸西初级中学改为省立泸西师范,中共地下党员赵国徽、张木天于次年先后到校任教。在赵国徽、张木天等的思想影响下,他开始阅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步书刊。他思想激进,不信鬼神,带领简师班的同学砸了三元宫的泥塑像。1941 年,中共云南省工委在泸西建立了地下中心县委,杨兴甲被地下党组织列为党员发展对象,并吸收他参加了由进步师生组成的“读书会”、“社会主义科学研究会”等组织。他学习了《大众哲学》、《矛盾论》、《什么是阶级》、《论持久战》等进步书籍,还阅读了鲁迅的大量作品,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坚定信念。1941年5月,杨兴甲经彭居桃、赵国徽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杨兴甲(1922-1948)画像
1941年夏,泸西地下县委为执行党的“积蓄力量,长期埋伏,等待时机”的方针,派赵国徽到农村开辟工作据点,通过张致中任县教育科长的有利条件,将赵国徽调离泸西师范转移到爵册新民副乡中心完小担任校长职务。之后,赵国徽又将简师班毕业的杨兴甲聘请到新民中心完小任教务主任。两人密切配合,在新民中心完小积极开展民主活动,向学生宣传进步思想,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积极反共的罪行,并介绍进步的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阅读《雪山草地行军记》等革命书籍。
1943年,雨龙村为新民乡正乡所在地,爵册成为新民乡副乡所在地,雨龙小学扩办成中心完小,新民正乡乡长侯平东要杨兴甲到雨龙小学任领导。为了广泛开展党的地下活动,经组织研究,同意杨兴甲到雨龙中心完小任教。当时,国民党实行行政教育合一,由乡长兼任校长,副乡长兼任副校长。杨兴甲转到雨龙村后,担任了新民乡副乡长,兼雨龙完小校长。他以此职业为掩护,一面应酬乡上事务和办好学校,一面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在学校,他利用上公民课的机会,删除反动课文,补充进步教材,以进步思想培养教育学生,并订购《新华日报》、《新青年》、 《群众》等革命刊物给高年级学生和教师阅读;在乡上,则利用副乡长兼乡文书的工作之便,积极争取开明乡长侯平东,让他对革命进行支持和掩护。为了掌握国民党反动派的动态,杨兴甲以工作方便为名,从乡公所里另接一条电话线到自己的卧室,随时收听电话内容,为地下党收集敌党政军情报。1945年,杨兴甲为了培养地方人才,让小学毕业后的进步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倡导创办了雨龙简师班。他带领简师班学生四十余人,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发动学生养鸡、种菜、嫁接梨树和挖白泥卖等,将所得资金用来做简师班的教学经费和学生的课本费、伙食费等,解决了学校和学生的经济困难。在教学上,他治学严谨,方法灵活,善于用多种方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经常组织师生开展读书活动,举行演讲会,让学生每周写周记,还组织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亲自教学生打鼓吹号,组织乐队和演出等,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使雨龙完小成为当时县乡级教学质量最高,在邻近几县都较有名气的小学校。除本县学生外,还吸引了师宗、路南、陆良几县的农民子弟前来就读。
1946年初,国民党泸西县党部怀疑雨龙有共产党的地下活动。怀疑乡长侯平东与地下党有联系,国民党泸西县当局将侯平东调离雨龙,任有名无实的县督学,新民正乡乡长改由立场十分反动的陈国相担任,杨兴甲保留副乡长一职,兼任雨龙完小校长主管校内之事。国民党县党部为了窥视雨龙完小地下党的活动,县党部书记长张国威趁县长龙翔到新民乡搞选举之机亲自出马,与家居雨龙村的泸西县自卫总队副总队长赵鸿基一起陪龙翔到雨龙完小视察。杨兴甲得知消息后,预先将一切进步书籍全部收藏,使张国威到校后,查找不到地下党活动的任何线索,灰溜溜地离开了学校。
此间,中共泸西特支书记魏筱涵、进步教师龙济华(兰明)由泸西师范转移到雨龙完小任教,加强了雨龙完小的革命力量。在魏筱涵、杨兴甲的领导下,由龙济华出面在雨龙完小办起了农民夜校,发动青年农民入学,以革命教材为讲义,既讲文化知识,又启发农民的革命觉悟。通过讲授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使入学青年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立志投入党即将开展的反蒋武装斗争。
1942—1948年3月中共地下党赵国徽、杨兴甲在新民乡中心学校建立党的地下联络站(黄光明 摄)
1947年,魏筱涵、龙济华转移赴昆后,杨兴甲与赵国徽密切联系,按照“勤业、勤学、勤交友”的“三勤”政策,开展党的工作。他先后将被国民党反动当局开除的泸西师范进步学生谢建纲、孙秉明和回乡的进步青年李宪文等聘请到校任教,扩大了进步教师的队伍。7月,发展谢建纲加入中国共产党。通过锻炼考验,把孙秉明、赵维民列为党员发展对象(二人1948年均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兴甲非常注重群众关系,经常帮助农民写信写对联,同时热情接待来校来访的学生家长和群众,深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另外,还与一些劣迹不多的乡、保长和思想开明的地方人士交朋友,对他们进行革命思想的启蒙,争取他们支持革命。如国民党基层政权中的谢勇义、李芬先,受其教育影响,在他们分别担任乡长和防共自卫中队长后,将乡公所的大部分人、枪转为地下党所掌握和控制。
1948年3月,中共云南地下省工委组建了“一支人民的军队”,根据党组织的决定,杨兴甲离开雨龙小学,投入反蒋武装斗争,随“一支人民的军队”转战师宗、罗平等地,先后在政工队、卫生队工作。6月上旬,“一支人民的军队”整编为三个支队,杨兴甲调任一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围攻丘北县城时,大队长杨福安负伤,杨兴甲被提升为大队长。他工作积极,处处以身作则,时时关心和帮助战士,使干战关系亲密无间。
6月下旬,部队转战南下,准备开赴河阳整训。7月3日,部队在广南县里达镇派出几支小分队到邻近村寨筹粮未归,杨兴甲与窦崇孝率队在里达防守。国民党军与广南反动武装配合袭击里达的人民武装,在与敌激战中,杨兴甲不幸被敌击中头部,壮烈牺牲,时年26岁。
杨兴甲同志的牺牲,使党组织失去了一位好党员,革命队伍里失去了一位忠诚的战士,人民失去了一个好儿子,参加革命的同志失去了一位好战友。为此,泸西人民和当年参加解放战争的许多老同志无不痛惜,深感怀念。
杨兴甲同志为革命光荣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和事迹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来源:泸西县史志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