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文史研究 | 泸西县的群乐社

发布时间:2025-01-21 16:06:13


2021年6月20日,藏友帮忙找到各地绅民耆老送给泸西张保和、王用中等人的万民伞、刺绣匾额等物品一批,其中有“修建环翠、彩虹桥募捐大会”赠送给“泸西县群乐社”的“热心公益”刺绣匾额一件。

02.jpg

得复旦沈兄相助,我从1992年2月出版的《泸西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中找到了严廷炎先生笔述, 卢瑞忠先生 、任灿光先生整理的《泸西滇剧“群乐会前后记实》一文,对泸西群乐社和刺绣匾额背后的历史故事进行了了解,现与大家分享如下:

01.jpg

(泸西五凤楼正房)

滇剧是云南人民传统文化之一,也是泸西地方广大群众喜爱的剧种之一。

二十世纪初叶到二十年代,泸西滇剧票友张鸿恩、万树森、王文龙、杨正芳、李玉亭、肖沛、饶海如等组建了 “玩友会”,向老艺人学习滇剧,登台表演。

光绪二十七年(1900年),玩友会通过肖沛的岳父李新斋(时任广南县知县),购买了原张海清戏班出卖的一部分服装与道具,为登台表演做好了准备。

03.jpg

(泸西五凤楼厢房)

此后,每逢当地的各种庙会,如正月间的 “元宵会”、三月间的 “财神会”、六月六的 “土地会”等,玩友会都会组织演出,其中以春节期间 的“元宵会”、“城隍会”最为热闹。每逢会期演出,城乡男女老少在赶庙会、酬神还愿的同时,都会兴高采烈地观看玩友会的滇剧的演出,往往是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七月,黄河水灾,泸西各界立即组织“黃河水灾募捐游艺大会〞,进行募捐赈灾活动。大会由县中校长王士槐任会长、商界卢廷英负责采买物资,印制戏票,联络、动员各商号和殷实人家的任务。玩友会则积极参与,负责白天的义演(夜间由县中师生演新剧),为赈灾募集到了宝贵的资金,然后通过省内机关,全数转汇灾区救济灾民。

同年十月,在得知商界想在次年春节请昆明戏班到泸西演出的消息后,玩友会的王文龙、陈吉昌、王朝纲先后找到卢廷英进行商议,接下了这一演出任务。

经各方面同意后,玩友会就先暂借到西门外陈荣昌替人抵兵所得的半开九十元,由肖培孝、徐崇文去昆明买回了演出所需的胡琴、三弦、鼓锣等乐器。又由卢廷英出面,向李公弼借款四百元汇去昆明,请李新吾先生代购了一批服装,以作演出所用。随后,玩友会向许克仁借用了他家位于北正街许家巷的三间小平房作为排练场所,于每晚七时进行集中排练。

当时,乡贤郭瑞斋先生回泸西任团保局副局长,每晚都会到排练场观看排练,于是众人便请他重新给玩友会取个名字。经过三天的认真思考,他以“群者,众也,乐者,愉快也。”为由,为玩友会更名为“群乐会”。

腊月二十八日,群乐会正式成立,王文龙(云阶),陈吉昌(云集)、王朝纲(振三)、陈名高(品三)、肖培孝(子厚),肖培忠、肖培弟、肖培厚,徐崇文、徐崇德、徐寿豆、卢廷英、曾恒玉、王树珍、陈福昌、段洪文、马彥帮、马彥和、王保安、赵培礼、赵元、田世华、王立贤、王开贤、刘克礼、杨振南、杨振兴、徐泽良、严开智、任灿光,王承业、许克勤、许克忠、许克仁、许克华、许克尧、王吉昌、王开选、徐自清、王老、张名先、沈光前、沈光祖、张忠和、李精航等成为会员,并公推王文龙为临时主席,主持乐群会工作。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春节的正月初一,群乐会正式在财神庙公开演出。(当时泸西戏剧演出的舞台多是一些神庙的过楼式戏台:如“城隍庙”、“东岳庙”、“财神庙”、“关帝庙”、“肖公庙”等,除此之外就只有县衙内的花园小戏台、湖南永州镇总兵张保和家的花厅戏台,后改建为泸西“阿庐剧场”。

04.jpg

(泸西张保和故居)

到正月十一日,接到 “元宵会” 停演一天的通知后,群乐会把演出搬到了城隍庙戏台,元宵节过后,又迁往 豫章会馆(又名肖公庙)继续公演,到二月初方才结束。

这次公演时,群乐会尊重当地习俗,门票多少,听凭自愿,加之精彩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使得场场爆满,收入颇丰。从此,群乐会成为泸西及邻近各县远近闻名的滇剧演出团体。(当时的收入除了伙食等开支、庙会的酬劳外,余下的皆用于偿还借款和添置服装道具。)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四月,富商票友李子干向群乐会捐赠了关刀、花枪、各色口条(胡子)、红绒罗帽、 帅套等价值百余元的服装道具,还代为偿还了卢廷英经手的借款二百元,使群乐会的演出物资更为丰富。

次年二月,永宁乡李发芝、李兴辉等人代表地方出面邀请“群乐会”到该乡为群众演出。同年,群乐会还到罗平支援该县的募捐公演,得到了当地仕绅“惠及邻封” 的酬赠与好评。

05.jpg

(泸西五凤楼板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 爆发后,倭冦开始全面侵华。为支援前方抗战,在宋庆龄等人发起下,中国各地纷纷组建抗敌后援会,组织各种活动,筹募资金,支援抗战。受其感召,泸西各界于次年举行 “献金义演”活动。寒假期间,泸西旅省同学会、泸西中学师生联合群乐会组织募捐游艺会,将活动所得资金收入全部捐献前线。

与此同时,群乐会还在内部组织了一个“老人会”。专为会员或亲友家中过世老人丧礼提供音乐、戏曲服务,赢得地方各界一致好评。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群乐会向张幼卿(提督张保和的孙子)租赁了他家大门内的一院房屋,在里面新建了一个小型戏台,附设茶社、沐浴室等设施,群乐会也由此改称群乐社,成为当时泸西集滇剧演出、茶社、浴室等多种项目于一体的文化机构。

为了自身发展,群乐社先后吸收沈复义、卢瑞忠、王承宽、王承功、李义昌、吴光珠等年青人为会员,同时邀请老艺人段玉清等负责培训他们演奏技艺。不久,河西县四街擅长演唱玉溪花灯、滇剧的艺人任国兴、张春华等也先后加入,进一步壮大了群乐社的演出班子。

当时,泸西县城西的交通要冲环翠桥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地方财力无法修复,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群乐社闻讯,立即组织了十多天的义演,并将全部收入捐送建桥筹委会作建桥之资,使新桥得以顺利建成(新桥更名为彩虹桥。)。地方各界为了表彰群乐社的义举,特地以修建环翠、彩虹桥募捐大会的名义向群乐社赠送了上图中那幅 “热心公益”的刺绣匾额。

06.jpg

除此之外,群乐社还应地方政政府委托,与敬老会(198师师长郑挺锋倡议创办)等文艺机构联合,开展演出,慰问过往驻军。

民国三十年(1941年)夏,鉴于常用的肖公庙戏台过于残破,群乐社报经县政府批准,对财神庙戏台进行维修、改造,以作日后演出使用。谁知这一行动却遭到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张国威的反对(当时县党部在该庙办公,庙内岳王殿为党部礼堂,张国威认为在这里演戏会妨碍其工作,故出 面阻止,并和群乐社社长李子干发生争执)。

后因张国威陷害,李子干被捕,还遭受电刑,幸得张冲将军保释,方才出狱。不久后,泸西爆发学潮,张国威被驱逐,财神庙戏台改造工程才得顺利完成(戏台原高2.7米左右,改建后降至1.5米左右;原为过楼式凸字形、两旁凹进的古式戏台,改造后变成了更适于演出、方便观众看戏的近代椭圆形舞台)。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滇剧名角儿张子谦率刘月明来群乐社参加演出。之后黄雨青、李芹(月珠)、张艳芳、杨小飞及陆良的罗澄秋等也来参加演出达三月之久。其间还应罗平县官绅邀请,前往演出。

新中国成立前,群乐会新老会员秉承优良传统,不骄傲自满、争名嫉妒;彼此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为活跃地方的文化生活、促进公益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07.jpg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使全国人民重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于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群乐社的演出活动锐减,茶社也停止营业不再开放。部分会员还因各人的职业或家庭情况等,不再参加外地去演出。最后,群乐社不得不退还所租房屋,搬到钱局的义仓开展活动,同时社名改为 “泸西县戏剧研究社〞。不久之后便不再开展演出活动了。

一九四九年二月,泸西县城解放,成立了临时人民政府,县文教科长王问邻奉命来社领导活动,并改社名为 “泸西县戏剧研究会”。

新中国成立后,研究会的新老会员欢心鼓舞,于年底开展了欢迎人民解放大军的迎军工作,紧锣密鼓地筹备相关演出工作。

一九五零年初,解放大军二野四兵团十三军的一个师和四野的兰州支队进驻泸西。解放军滇桂黔边纵二支队的文工队、泸西的群众团体姊妹会、职工先锋队、学校师生宣传队、泸西县戏剧研究会、刚刚由人民政府接收的万岁剧团共同组织了盛大的迎军活动,为解放军指战员、人民群众表演了精彩的滇剧、龙灯、花灯、京剧等节目,充分展示了当地群众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由于演出精彩,戏剧研究会被师宗县人民政府请到县城,献演新滇剧《北京四十天》。

一九五一年春节,县人民政府组织各行政村和各界群众团体表演花灯、耍龙、旱船等迎新演出,泸西县戏剧研究会也应邀组织的滇剧演出。当时还从昆明邀请了名艺人戚少斌、彭国珍(状元红)、李连森、翠竹轩、杨少华(七岁红)、邵学清、余艳春等参加,使喜爱滇剧的群众大开了眼界。

08.jpg

一九五三年,弥勒彝族自治县成立,徐崇文、肖培忠、肖培厚前往参加庆祝大会的演出。从此,泸西戏剧研究会又重新恢复了活动。并吸收了热爱滇戏的青年张思信、陈学能、杨忠祥、刘德兴、陈友华、喻子云等入会,壮大了演出力量。

一九五四年十月,泸西县委和政府为发展地方文化艺术事业,由县委宣传部和政府文教科组织领导,以泸西戏剧研究 会为基础,成立泸西县戏剧筹备委员会。同年底,经县委和政府批准组建的泸西县滇剧团正式成立。成为地方国营性质的、经济上自负盈亏,地方补助的文艺专业剧团。后于一九五七年四月,被云南省文化局批准成为国家文化事业单位。

其后,县政府、省文化局先后拨款九千元(其中县政府三千、省文化局六千)用于帮助泸西县滇剧团建设剧场。(新剧场位于前清提督张保和家的花园戏台。)施工过程中,剧团职工到距县城三十多里的东山扛运木料,做小工、干杂活,不计报酬、不怕辛苦,最终建成了三百七十多平方米、七百八十多个观众席位的剧场。之后又筹资一万七千多元人民币,从上海、苏州等地购买了崭新服装、道具。

09.jpg

(泸西县城一角)

为了充实新生力量,经县委和政府批准,剧团招收了女青年车世英、唐君荣、陈永芬、徐萍等和男青年李腾龙等进行培训,让他们较快地成长为剧团的生力军和演出骨干。

泸西县滇剧团为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要求,经常到农村巡回演出,他们每到一地,除了为当地人民献上精彩的表演外,还同他们吃在一处、共同劳动,获得了农村群众的欢迎和爱护。

一九五九年以后的两次区域调整和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让泸西县各项文化事业受到冲击,县滇剧团的各项工作也不能正常进行。

 一九八零年,省文化局批准成立“泸西县剧团”, 次年为符合实际,重新恢复“泸西滇剧团” 之旧称。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滇剧艺术受到影响,爱好者和观众不断减少,该剧团于一九八六年被迫撤消,与其它文化单位合并。

本文转载自“懋勤轩三迤掌故”微信公众号,旨在分享泸西历史文化!






头像
0/100